【管理·传统】年将至 味渐浓
SUT管理之家
中国传统节日
小 年
2月4日,农历腊月二十三,小年,是春节的序曲,此时,大街小巷已开始洋溢着喜气和年味儿。漂泊在外的人们,陆续穿过人山人海、跨过山川河流,回家团圆!小年一到,就可以静候春节的到来啦,在这辞旧迎新之际,家家户户都在紧张忙碌着,做着过年的最后准备。

“小年”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,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,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四,江浙沪地区把“腊月廿四”和“除夕前一夜"都称为小年,云南部分地区小年日期是正月十六,西南和北方部分地区小年日期是除夕。
节
日
起
源
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,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灶日,又称“小年”。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,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,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。一天,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,羞愧难当,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。
玉帝知道后,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,还没坏到底,既然死在了锅底,就把他封为灶王,每年腊月二十三、二十四上天汇报,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。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,因为他要上天汇报。于是,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、二十四的祭灶“小年”,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。
小年的习俗
祭
灶
王

小年腊月二十三,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,让玉皇大帝赏罚。因此送灶时,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、清水、料豆、秣草;其中,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。祭灶时,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,涂在灶王爷的嘴上。这样,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。民间有“男不拜月,女不祭灶”的习俗,因此祭灶王爷,只限于男子。另外,大年三十的晚上,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,那天还得有“接灶”、“接神”的仪式。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,洒酒三杯,送走灶神以后,便轮到祭拜祖宗。
扫
尘
土

过了二十三,离春节只剩下六、七天了,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。要彻底打扫室内,俗称扫尘,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,拔除不祥。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,做到窗明几净。粉刷墙壁,擦洗玻璃,糊花窗,贴年画等等。
剪
窗
花

所有准备工作中,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。内容有各种动、植物等典故,如喜鹊登梅,三羊(阳)开泰,二龙戏珠,鹿鹤桐椿(六合同春),五蝠(福)捧寿,莲(连)年有鱼(馀),刘海戏金蝉等。
贴
春
联

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,民间讲究有神必贴,每门必贴,每物必贴,所以春联数量最多,内容最全。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,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。常见的有天地神联:“天恩深似海,地德重如山”;土地神联:“土中生白玉,地内出黄金”;财神联:“天上财源主,人间福禄神”;井神联:“井能通四海,家可达三江”。面粮仓、畜圈等处的春联,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。如“五谷丰登,六畜兴旺”、“大羊年年盛,小羔月月增”等等。另外还有一些单联,如每个室内都贴“抬头见喜”,门对面贴“出门见喜”,旺火上贴“旺气冲天”,院内贴“满院生金”,树上贴“根深叶茂”,石磨上贴“白虎大吉”等等。大门上的对联,是一家的门面,特别重视,或抒情,或写景,内容丰富,妙语联珠。
洗
浴
大人、小孩都要洗浴、理发。民间有“有钱没钱、剃头过年”的说法。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。这天傍晚,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。不懂事的女孩子,大人们也要帮他把脚擦洗干净,不留一点污秽。
小年吃什么
图片
图片
在南方部分地区,有吃粽子的习俗,“年粽年粽,年年高中”,既有对孩子学业的期许,也有对大人事业兴隆的祝愿。而在北方,每到重要佳节,饺子就会出镜,北方地区的人在小年给灶君上供的时候,就要端上一碗饺子,因为“送行饺子迎风面”,给灶君送行,所以要准备饺子。不过,小年这一天,最抢镜的是一种汉族传统小吃“灶糖”,一般分为关东糖和糖瓜,在民谣《过了腊八就是年》里面有一句话“二十三,糖瓜粘”,指的就是在小年的时候要吃糖瓜。还有句俗语叫做“二十三吃麻糖,吃不上麻糖啃指头”,指的就是在小年这天要准备麻糖。除此之外,人们在这一天还会做大馒头、团圆饼、寿桃等面食,把面食做出各种花样,然后蒸熟,这样的面食又被叫做“面花”,寓意团团圆圆,年年有余。
随着时代变迁,这些习俗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美好向往与期盼。浓浓的年味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,这是人们对生活寄予的最好祝福。小年已到,大年也不远了,处处洋溢新春气息,祝大家小年快乐!
于此同时,大家仍要遵守防疫规定,凡事都要以安全防疫为先,外出戴好口罩,排队保持距离,回家记得洗手,出城记得报备等。在防“疫”大局前我们都应该成为自觉践行者、积极响应者、主动拥护者,只要把点滴做好,年味不会变,健康、平安也不会变。
文稿 | 刘一锜 王梓涵
编辑 | 朱峻毅
校对 | 马强